山间铃响马帮来—循迹滇商【下】
| 招商动态 |2016-08-17
滇商
变革
从世博到南博,春城再启“新图景”
在新的历史机遇之下,滇商桎梏,如何破解?顺势而为,亦是为商之道。面对新的形势,时间来到当下,滇商亦开始面临全新的挑战。自99世博会后,到今天“滇商精神品质与内涵,就总是与大山,与马帮结缘。不少学者,亦把滇商精神总结为“马帮精神”。自然也就造就了滇商“坚韧、勤劳、诚信、包容、睿智、创新,以及敢为天下先”的精神品质。”“一带一路”“泛亚国际铁路”等国际化的战略术语中,让身处西南的昆明,获得进入南亚、东南亚国际经贸大舞台的入场券,云南显然已经开始进入另一个崭新的商务频道。
就最新的招商引资、经贸成交数据,就不难看出,昆明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吸引力。第3届南博会暨第23届昆交会累计外经贸成交251.9亿美元,同比增长19.8%;外贸签约和成交完成126.1亿美元,同比增长8.6%(出口70.9亿美元,进口55.2亿美元);利用外资95.8亿美元,同比增长5.5%;外经贸签约项目12个,合同金额26.97亿美元,同比增长569.2%;签订外来投资项目903个,签约金额7850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10.8%(内资项目815个,签约金额7256亿元人民币,外资项目88个,协议外资95.8亿美元)。
全新的经贸机遇,必然让“春城”的城市发展与革新,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格局之上——春城新图景,再次显现;昆明的国际格局已然打开,不少全国、全球500强大商贸企业开始落地云南,谋求新的发展机遇。
而这一个大市场,显然,比古滇商的范围要大得多。以新昆明为中心,依托南亚、东南亚国际市场,寻找新的经贸发展机遇,成为了不少商人的新谋略。而身处其中的滇派商人,你准备好了吗?
滇商
转型
革新与转变,百年滇商品牌重构
显然,机遇存在,而面对新的形势,困难也同步显现。
有这样一段话,似乎可以很形象地形容当下企业发展的困局:“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敌人在哪里?你甚至突然发现,你曾经欣喜若狂的市场竟然突然消失了?你甚至突然发现,那些曾经自觉使用不完的资源,竟然不再有人需要。”
在不少学者看来,仅仅依靠基础投资拉动的经贸发展,在新的发展形势之下,面临着巨大的产能过剩危机。革新、转变,似乎成为了最为时髦的话题。但是如何革新?如何转变?历经荆棘的百年滇商,亦面临同样的新问题、难问题。
而我们又总会发现,那些敢于创新、敢于抱团、敢于学习和交流的企业,又总是能够非常快速地适应市场的大变革、大转变;并且,随着大势的改变,他们的品牌也越做越大,核心竞争力也越来越强。而在不少企业经营者看来,“平台”效应越来越重要,如温州商帮的融资平台,是很多企业所不能达到的;同时,在企业转型、革新之时,亦不能够再忽视“品牌”的力量,因为,简单、粗暴的工业或农业制造与种植,已经不能够战胜汹涌而来的品牌大潮。而平台如何搭建,如何实现全新品牌的孵化?并能够让滇商,在此基础之上“聚力而行”等等,亦成为了最为重要的问题。亦需要,一个企业领袖,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,为企业探寻风向。 目前来看,滇商群体中有这样一位企业家备受推崇,他是“褚橙”的打造者,亦是新时代背景之下的滇商代表。未来滇商翘楚在哪里?你的机遇和平台又在哪里?
云南
商帮
喜洲商帮
喜洲是大理古城北部的一个集镇,西临苍山,东濒洱海,是白族聚居地区。喜洲是白族文化和民居艺术荟萃的博物馆,在大理,喜洲白族民居建筑集白族建筑之大成,做工古朴又精细,十分典型,其建筑构思受佛禅思想的影响,无不渗透着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意识。
喜洲是云南著名的侨乡,远在清代,世居喜洲而又擅于经商的白族人家便沿着茶马古道走出国门,远足他乡,以一种特殊的马帮文化走出了一条南方丝绸之路。
喜洲人自唐代起就到中南半岛经商,在清光绪年间形成了“喜洲商帮”。“喜洲商帮”将分支机构设到缅甸、印度等国,在英国、美国也有他们的代理人。喜洲商帮在清光绪年间,就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,个人集资形成“股东”,最早在我国形成了“股份制企业”。
腾冲商帮
腾冲,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对外开放口岸,自古是我国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镇。19世纪末,20世纪中叶腾冲商帮的崛起和翡翠文化的形成,腾冲商帮已发展成为跨地区、跨行业的广大商帮群体;1939年拥有93个行业、大小商号1239家,大商号资本已达上万银圆。
一千多年的驿道商贸和文化交往,尤其是元明以来,古商道上珠宝玉石贸易大规模兴起,处于南丝古道陆上码头位置的腾冲,便成为这条古道上的重镇和珠宝玉石的聚散地。这些庞大的马队商帮,促进了滇缅贸易的繁荣,从而涌现了洪盛祥、永茂和、茂恒等腾冲商号。
鹤庆商帮
鹤庆商帮,泛指晚清至民国年间云南鹤庆那些以贩运贸易和进行进、出口商业活动为主业的大商家。鹤庆商帮盛极一时,同心德商号、兴盛和商号、福春恒商号、恒盛公商号等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商号。
蒙自商帮
蒙自商帮的崛起与建水乡绅朱家紧密相关。朱家祖先籍贯江苏南京,明朝洪武年间来到云南,定居建水县白家营村,清朝同治年间到了朱广福这一代,把家迁到了建水老马坊村,从此朱家走上了中兴之路。朱广福大胆筹集资金成立了“朱恒泰”商号到个旧开采锡矿,又购买下多处矿址,成为了集锡矿的开采、选取、冶炼为一体的大东家。
此后,朱家又继续扩大了商贸的规模,搞起了进出口贸易,把个旧出产的成品锡锭,经过蒙自运到广西百色再转运香港,由香港运回棉纱、百货等洋产品。清朝光绪15年,蒙自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海关,锡锭的运输改由陆路经过个旧——蒙自至蛮耗装船沿红河顺流而下通过越南东京(今河内)抵达海防,再由海防上远洋轮船运送到香港和西欧。
当时,云南的商帮中来自建水的“临安帮”与“昆明帮”“腾越帮”齐名,而朱家名下的企业“朱恒泰”就是“临安帮”的首富。